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师大要闻

《福建日报》、福建东南网大篇幅报道我校服务海西工作

时间:2009-05-04浏览:1972设置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海西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2009年1月20日,《福建日报》在教育版以“福建师大: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为题,大篇幅报道我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此前在2008年12月18日,福建东南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栏目中,以“福建师范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服务海西”为题,详细报道了我校出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纲要》的情况。现将以上两篇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福建师大: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

     2008年12月29日,福建师范大学服务海西战略联盟成立。学校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共同推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签订战略联盟备忘录。为加强与地市政府以及企业的联系合作,学校与泉州市政府和福州仓山区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书。同时与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以及省广电局等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塑胶行业、信息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海西广电研发等方面展开合作。

    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与地市企业签订了53项合作意向协议,成功对接39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

   作为福建省建校最早、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一直以来就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热潮中,福建师范大学在探索服务海西的新路子方面,服务理念逐渐从“我们能为社会做什么”向“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转变,服务方向由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


校企接力完成产业化

    日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传来喜讯,他们获批成为全国4大氨基酸研发基地之一。“这是福建与麦丹紧密合作的一项成果。”中心主任黄建忠教授说。

    依托生命学院成立的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有5大产学研基地,对福建省的发酵工业创新发展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例如厦门金达威公司,这家以维生素和辅酶Q10为主打产品的本土企业,与中心合作3年,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维生素行业的排头兵。而今年与安发国际(福建)公司的协议则是对福建的食用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这项成果的产业化,期望能让食用菌行业从农业延伸到工业,实现产业升级”。

  “科研成果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益。”黄建忠教授这样表示。

   在福建师范大学,企业学校以科研成果接力跑进行合作,以产业行业发展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针对我国目前大多数航标管理仍采用人工昼夜值守、目视、轮船循检等方式,福建师大吴允平博士和蔡声镇教授研发成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这一系统目前已取得30多项国家专利,解决了航标维护的难题,提供了航标管理的科技含量,改善了遥航环境和安全。目前已广泛应用到三峡库区、东海海域、广东珠江、闽江口等航道监控中,合作企业也受惠,新增产值4213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是服务经济社会的主渠道。福建师大党委书记张金栋研究员说:“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在科学发展中强化服务理念,在内涵建设中增强服务能力,在机制创新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


文理优势的“化学反应”

    2008年12月10日,德化“2万吨稀土‘壳—核’钙类无机粉体材料”示范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技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重三合一”专利技术。这条生产线以闽西稀土矿、闽东南低品位石灰石为原料,实现了非金属矿多功能化和绿色化应用,同时研发矿山修复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轻质绿色建材。通过示范生产线,“我们希望能用3年时间分批改造闽东南10多家碳酸钙生产企业。”福建师大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福建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主任陈庆华高工这样说。

    2006年,省政府有关部门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组建了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2年多来,学院组建9个研发团队,围绕“非金属矿多功能化”、“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和“塑料高性能化”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目前已经完成项目50多项,为4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利用其成果新增产值5亿元。

   不仅是针对企业,“师大作为文科院校的优势,也应当渗透到理工学科的服务中来。”陈庆华这样说。省委省政府提出“项目带动战略”,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福建经济的基础。福建师大为海西服务还善于根据福建各县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地理位置开展县域经济的梳理、引导和培育,“从产业规划到企业转型,从经济规划到企业核心技术,提供全程的贴身服务”。

    目前,福建师大化学与材料学院已经作了4个县域经济案例。包括仙游县废旧塑料高值化利用生态园建设方案和创新技术应用,德化石灰石产业链,德化矿山资源高值化建设方案、产业布局,漳平县农林废弃物绿色化工业园建设方案和技术集成。

    据统计,仅2008年以来,福建师大与政府、企业签订了近100项科技对接项目与成果合同,项目投资总额达4亿多元。

    2008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出台了《福建师范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纲要》,把服务海西正式上升到政策层面,并明确提出了构建“737”服务平台计划。即医学光电科学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科技等7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海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与共享等3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等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

    为进一步整合工科资源,学校组建成立了工学院,通过医学光电与光电子、工业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程、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友好材料、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现代农业与水产养殖等7个平台整合学校的文理工科实力,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海西水平。

    福建师大校长黄汉升表示:“大学应该多和社会接触,多与政府联系,将过去松散的联系变成多元紧密联系,多层次多领域地提高服务功能,真正地让福建师大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上一个层次和高度。”(《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突出服务海西

 

    东南网讯 今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作为福建省高校唯一单位,被福建省委确定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突出实践活动,积极主动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日前,福建师范大学出台了《福建师范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学校政策层面上来。

  突出服务海西,是福建师范大学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大手笔”。为此,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服务海西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两人亲自双挂帅、共同担任组长,统一领导、部署和统筹协调服务海西各项工作。

    服务海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行动纲要》提出,要建立学校与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兄弟院校、设区市和县(市、区)、大型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定期联系沟通机制和需求--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合作联盟、召开联席会议、发布服务指南、签订合作协议等途径开展合作。目前,福建师范大学已与仙游县签订了“科技教育全面合作协议书”,正在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签订合作交流协议。

   服务海西要有具体的举措。《行动纲要》规划了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至2012年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构建“737”服务平台计划,即构建医学光电科学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科技等7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海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与共享等3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等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切实发挥好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作用。

  学校师生是服务海西的主体力量。《行动纲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师生在服务海西中多做贡献:学校在岗位设置、教师考核和聘任、评先评优、校内岗位津贴分配、经费安排、实验用房、研究生招生指标以及助研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强化服务海西政策导向;实施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选派干部教师到福建省有关市县挂实职或柔性挂职;制定服务海西奖励制度,对为海西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生给予特别奖励。

    为进一步培养适应海西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福建师范大学正在整合校内工科资源,准备成立工学院,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海西水平

    教师教育是福建师范大学一直以来的办学特色。为继续发展这个特色,并适应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行动纲要》提出,将改革传统的教育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准备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探索“3+1”、“4+2”等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努力为海西基础教育培养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师资。

    推动闽台交流与合作是福建师范大学一贯的办学优势。《行动纲要》提出,要积极开展互派学者、交流学生、委托培训、科研项目对接、合作研究等活动,加强与台湾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优势,加强对台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台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做好台湾学生的招收和培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汉升教授表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也是高校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是我们坚定的信念,服务海西是我们坚决的追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服务海西建设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续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学校办公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