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师大要闻

《中国教育报》专访我校校长黄汉升教授

时间:2009-10-30浏览:712设置

1030,《中国教育报》第3版“新闻/人物”栏目刊发了该报记者对我校校长黄汉升教授专题访问报道。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实施质量工程”  探索地方院校内涵发展

                        ——访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汉升教授

龙超凡  李玉莲

 

海西发展气贯长虹,教育事业如日中天。沐浴海西春风的福建师范大学,迎来了大发展、大崛起的良好机遇,其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取得了巨大且喜人的变化。

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学校原本主体在本科二批录取的专业全部提升到本科一批录取。

截止目前,学校已先后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全称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6个、省级建设项目129个,11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入选“质量工程”万种新教材,成为少数能基本覆盖“质量工程”类别项目的几所地方院校之一,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居福建省省属高校榜首。

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扎实而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密切相关。那么,福建师范大学是怎样实施“质量工程”,使其成为学校和全体师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的呢?学校师生在这其中收获了什么?成绩的背后又需要怎样的支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汉升教授。

 

质量工程塑核心

本科教学奠基础

笔者: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等教育水平的试金石。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战略部署,正式启动“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地方院校,福建师范大学如何将实施“质量工程”与学校的定位发展结合起来?

黄汉升:国家实施“质量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和示范,带动和促使全国各高校重视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福建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能否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地方院校能否建设成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所在。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把实施“质量工程”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把实施“质量工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战略抓手,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提出了抓规划、抓投入、抓政策、抓落实、抓考核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得到较好的落实和体现。

实施“质量工程”,首先应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此,学校实施“一把手”工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始终坚持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经常性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在学校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本科教育在学校各类各层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在学校各项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不动摇。

基于此,我们重点实施了“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示范基地”四大工程,有所侧重地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战略育名师

课程建设出精品

笔者:优秀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实施“质量工程”的中坚力量。在实施“质量工程”中,学校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方面有什么举措?

黄汉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早在2003年,学校就按照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的部署,积极开展了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部分项目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学校每年评选出一届校级教学名师和师德之星,以此引导更多师德高尚、造诣深厚的教授走上讲台;为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大力建设了一批由知名教授领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研讨、经验交流有效推动老、中、青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同时,我们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选聘教授、副教授的一项基本要求,确保本科生能够享受学校的优质师资。学校要求教师上好“四课”:新教师上好“过关课”,助教上好“提高课”,讲师上好“优秀课”,副教授教授上好“示范课”。

通过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省级12人、校级27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6

为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学校实施了三大“人才战略”。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不断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从2008年开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提高到2000万元。近五年来,学校共引进各类人才163人,双聘院士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人,校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4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342人;实施“人才推出”战略,积极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修、参与学术交流创造条件,近五年来,共选派教师207人次到国内外接受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实施“留住人才”战略,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创造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人才留得住,成果出得来”,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笔者: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在课程方面,如何体现质量的提高?

黄汉升:我们一贯重视课程建设在教学工作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2003年,学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并坚持做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相结合。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5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深化课程改革,我们通过推进学分制改革,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8个;依据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项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制定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

近年来,学校投入近百万元建设经费,引进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构建了一个基于数字化环境,以课程为中心,集成互动教学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形成了有利于广大师生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信息化环境。该平台现已建有我校130门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的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学资源,10个获得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资源,以及自主开发建设的512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和41名历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实况展示录像。同时,拥有教育部从20032007年立项建设的172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以及3000门麻省理工大学开放课程、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全部资源等,初步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学科布局显特色

实践教学重示范

笔者:合理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学校在这方面有什么特色?

黄汉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是“做优文科、做强理科、做精工科”。我们目前拥有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体育与艺术学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覆盖6个专业。其数量之多、覆盖之广在全国省属高校是少有的。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目标,把教学改革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把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专业建设的“特区”,并以此引领全校的专业建设。

     我们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继续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加强理工科专业和新专业建设、健全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实行专业结构战略调整,不断加大专业改革创新的力度,进一步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并带动相关与相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优势专业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搭建起坚实的平台。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8个省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笔者:目前,社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学校是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

黄汉升: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我们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鼓励知名教授和中青年教师投身实验教学,使实验室“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学校积极推动实验室开放工作,加大开放力度,增强开放实验室的吸引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建立先进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让广大学生共享实验教学优秀成果,促进学生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几年来学校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专项资金4900万元,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在此基础上,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启动“课外科技计划”,创造条件尽早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科研创新取得累累硕果,例如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在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参加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项目研究,美术学院的本科生获得了2007年“中华杯”国际男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铜奖,并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等。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竞赛以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重大赛事上均有出色表现,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0多个、部省级奖项100多个。

 

资金管控见成效

健全机制保质量

笔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学校在资金投入与管控方面是如何做的?

黄汉升:学校在经费投入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始终保证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仪器设维修、教学设施建设经费等及时、足额投入,并做到逐年增长。

为了避免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出现,在实施“质量工程”过程中,我们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建设的项目,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首先,严格经费管理制度。从2003年起,学校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每年200万元,2007年增加到400万元。为管好、用好国家和福建省下拨的建设经费与学校配套的专项资金,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质量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根据各类项目的建设实际,对建设资金的开支范围和使用标准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例如,将建设资金分为业务费、设备费、维修费、培养费等八大类,每类开支比例均有明确要求,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其次,执行建设规划制度。要求所有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的各类项目都必须填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书》,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建设年限,对建设目标、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效果进行详细规划。只有任务书通过审核后,学校才发放经费使用控制卡,并分年度、分批、分期拨付建设资金;第三,坚持中期检查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学校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各项目进行财务专项检查和中期建设评估,将检查评估的结果与建设资金的下拨直接挂钩。通过以上三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见成效、出效益。

笔者:学校实施“质量工程”,建立了怎样的保障机制?

黄汉升:我们建立了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指导、咨询及督导等作用;完善教学奖惩机制,建立年度教学考评制度和生评教制度,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和肯定制,确保教学质量;坚持常规检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学院在执行教学质量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考查、实验实习等重要环节的质量监督,形成了涵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学校还建立定期会议研究机制,通过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会议,及时发现、了解并切实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