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福建师范大学 大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8-04-20浏览次数:1078

福建师范大学

大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04-19   08版)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福建师范大学努力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育人网络,解决思政课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打造“有核心,无边界”的大格局思政课课堂。“有核心”体现在紧紧围绕用好思政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其牵引、带动和支撑作用;“无边界”体现在思维开放性、理念创新性和机制融合性上,即通过协同机制,打破学科、平台、载体、队伍、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局限,构建理论主课堂、活动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的育人工作格局,形成同向同行的整体态势和系统合力。

大格局思政课之破题

1.教研协同,解决思政课教学“讲不准、讲不透”的问题。针对部分教师不能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结论照本宣科现象,建立名师引领、专兼职教师定期教学研讨、教学难点问题联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深化等日常性、常态化的教研协同机制,通过“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方法”等方式,推动教师学深悟透基本理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并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做到“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

2.教学协同,解决学生“人到心没到”的理论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思政课教学的首要阻力是学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认知图式。在该认知图式中,理论学习主要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内容侧重对现成结论的阐释,考核主要针对知识的记忆。通过教学协同,以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对话式、探究式授课方式和让学生讲思政课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3.队伍协同,解决育人体系统筹不够、合力不足问题。针对部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还不够、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通过队伍协同,使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和活动大课堂一体贯通,形成各种教育主体同向同行的整体态势和系统合力,整体提升教学效果。

4.评价协同,解决学生线上线下表现不一致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网络言行综合协同的评价模式,使线上线下教学情境一致,解决理论传播课堂与网络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的问题,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大格局思政课之问道

1.高水准学科平台促进教研协同。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国家教育部门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峰学科。学院获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仅21所),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省仅2所)。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教育部门辅导员研修基地、3个省级平台、2个国家教育部门高校示范团队建设项目、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福建省高校新型特色智库、2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聚集了一批全国“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人物和教学能手等高端人才。

通过建立教研协同机制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服务思政课教学上来,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每年还邀请侯惠勤等20余位国内专家到校进行辅导、示范,以名师带教、学科带头人领衔、团队攻关、校际联合集体备课等形式将更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学生全过程深度参与促进教学协同。一是以“对话式教学”促进探索性学习。对话式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困惑凝练教学难点,将教学要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以团队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性探究。成绩考核以小组展示(60%+探究报告(20%+个人参与(20%=期末成绩(100%)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光明日报》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二是以“青马易战”引导自主性学习。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研发并上线“青马易战”移动端软件,把思政课“4+1”课程的知识点转化为12590道试题,让学生随时随处学习,设立月度冠军和季度冠军激发学生热情,将答题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考评和思政课成绩。学校被评为“易班全国共建工作示范单位”、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三是“同龄人讲思政课”激发学生挑战性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有深度、难度的课题深入思索,并通过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悟,面向同龄人讲思政课,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一等奖、最具理论深度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3.三种课堂对接促进队伍协同。构建以专任教师为主、以优秀政工为辅、以专家教授和党政领导为亮点的多元师资体系,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既相对稳定又动态充实的教学团队,发挥“和而不同”的整体效应,打破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和活动大课堂边界,形成不间断、无盲区的“三全育人”立体网络。

4.建立相互切换的激励机制促进评价协同。将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青马易战”的积分可直接兑换为相应的课程成绩。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学习与网络言行评价相结合,构建学生知行合一评价模式。建立微传播体系中的表彰机制,对微传播中的先进人物和集体进行表彰和激励等,极大提升了大学生在微传播系统中理论学习的热情。

大格局思政课之创新

1.理念创新。一是提出“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得“有意思”。以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为取向,打造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快乐学习模式。二是提出基于协同意识的“三全育人”共同体。以多元主体力量的同向同行为取向,以协同意识作为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态势和系统合力的理念引领,打造无缝衔接、共同育人的思政课大格局。三是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学校党委高站位对表、高规格对标、高质量对焦,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破学院、学科、专业存在的壁垒。

2.实践创新。一是实现了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活动大课堂的一体贯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工、团委系统及教务管理部门等联席会议的有效协同机制,系统化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立交桥”,使三种课堂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全国首创的“青马易战”大学生理论自主学习模式获评教育部门“十佳易班特色应用”,“同龄人讲思政课”得到《人民日报》的专题报道。二是打造了“一引擎、两侧翼、三支点”为核心的协同机制。“一引擎”是高水准学科平台的教研协同;“两侧翼”是教学协同和队伍协同;“三支点”是平台协同、评价协同、激励协同。这一架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育教学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融于一体的大格局协同运作模式,有效化解层际弱化、教育断点和学科壁垒问题,形成分工合理、协作有力、流转顺畅的工作体系。

大格局思政课之成效

1.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良好,学习成效显著。一是学生理论认同度和入党积极性高。2017年滚动调查显示,全校90%以上青年学生能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全校本科生中,目前中共党员占17.19%、入党积极分子占25.17%、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70.73%。二是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高。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为优秀,对话式、探究式课堂吸引力强,为学生所欢迎。三是学生理论学习热情高。学生纷纷加入各种理论学习社团,通过学习研讨、撰写论文、担任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参与“青马易战”网络答题等方式,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四是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好。近年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明显,在志愿者服务、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支教等活动中知行合一,取得良好的实效。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各类先进典型,在“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等理论性知识竞赛中的获奖项目和数量,都位居福建省高校首位。

2.促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推动教学相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强化对新理论的深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12项,在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系列丛书60余部。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仅2015年,就获得5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立项,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教学相长,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获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标兵1人、影响力人物1人,教育部门教学能手3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杰出青年1人。

3.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形成示范引领,产生辐射作用。近年来,曾12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吸引70多所高校来校交流,得到国家和福建省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主流媒体深度报道200余次。通过结对带教、“1+N”结对帮扶、名师工作室等途径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相关课程获评4门省级精品课程,“对话式”教学改革入选国家教育部门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培育项目。

  

(潘玉腾 杨林香 杨建义 戴少娟 陈筱宇 陈一收 杨小霞 李方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19/content_49767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