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阅读,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7-09-21浏览次数:4852

阅读,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9-21  11版  社会周刊教育)

本报记者 树红霞 文/  

         

 

                              为读者签名。                            与语文大咖交流。  

910日,第33个教师节,一场特别的读书分享会。

《阅读,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主编、特级教师、福建教育学院名师工作室李华,邀约福建省语文学会原会长王立根、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主任黄丽萍、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叶宁等,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围绕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主题面对面研讨,各抒己见。

2007210日,李华在创建1+1教师读书俱乐部时,就把毕淑敏的一段话作为座右铭:“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

10年过去了,书的效力凸显了吗?李华和志同道合者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分享会道出了教师们的坚持和体会。

  

  教师认真做笔记。

重要的是自己真读了

作为一个无门槛、无规则、无压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1+1教师读书俱乐部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自由地来,自由地去,自由地读,自由地说。“之所以以自由为前提,就是想让加入这个群体的教师不忘初心、纯粹读书,即始终清晰地知道自己加入1+1教师读书俱乐部的初衷。”李华说。

1+1教师读书俱乐部,教师坚持写读书笔记,一起交流碰撞。在李华看来,读书笔记长短不是最重要的,文章字词是否优美也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写不出读书笔记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自己真读了,并和自己的生活以及教育教学经历交融升华而产生独特的感悟,之后汲取书中的精华用于生活和工作中,让自己、他人和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才是读书的目的。

已经退休的福州教育研究院杨继红老师,既是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中最年长的,也是读书最认真、最执着、最纯粹的。用杨继红自己的话说,“这十年,我遇到了一群正能量的人和一堆厚重的书,我的变化让自己、家人和朋友都惊喜!”

在福建师范大学担任辅导员的金程远,自加入1+1教师读书俱乐部,就把“晨诵、午读、暮省”当成了生活方式,每次拿到新书,打开扉页,都会郑重地签上自己名字和购书日期。“阅读,保持了我的生活仪式感。我的学生也成立了一些理论学习社团,很多学生慢慢爱上了买书、读书,真正印证了一句话‘你愿意不愿意读书,会影响到学生读不读书’。”他说。

永定一中党总支副书记廖旺华,特别感恩1+1教师读书俱乐部带给自己的美好。“10年前,是张文质、李华、林晓枫等老师把我引上阅读之路。我想,正是阅读改变了生命状态,享受了读书幸福,促进了心灵成长。今天,我觉得也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带动更多的同事一起读书,让我校的老师通过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廖旺华说。

去年底,应邀到永定一中作专题讲座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送新著《教育的方向与方法》给廖旺华。书中提到,“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句话让廖旺华特别受启发。

永定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一方面,有许多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面临职业倦怠的困惑;另一方面,近年来引进不少年轻教师,有着加快成长的渴望。如何才能肩负起帮助教师成长的责任?

今年33日,廖旺华与教科室主任李秀菊共同发起成立“永定一中凤山读书社”,26位不同学科的老师成为首批成员,老校友闻讯纷纷捐赠藏书。读书社成员通过“凤山读书社”微信群和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分享读书心得,定期进行线下交流,激发了读书热情与写作渴望。

正因如此,我省于本月上旬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规则,规定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旨在打破教师“铁饭碗”,引导教师好学乐学。

阅读擦亮了我的眼睛

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叶宁也曾是教师,多年与书打交道,他最大的体会是,阅读真正美妙的价值,就是每个时期的阅读遇到每个阶段最好的自己。

来自福州仓山区第四中心小学的张秋琼老师也有同感。她加入1+1教师读书俱乐部时,还是一名大二学生,信心满满地觉得自己一定是爱孩子的好老师。

“那时的我,热情大于理性,其实并不了解学生,更谈不上教育。所幸,我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运用大量的临床数据告诉读者,热情的前提是理性,小学老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尊重生命,这样的爱,理性而不盲目。”张秋琼不无感慨地说,在阅读过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是,成人对儿童缺乏了解,压抑了儿童个性发展。

工作第一年,张秋琼发现,学生时代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就被“焦头烂额”的工作打磨得一切按部就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冲撞得厉害,尽管依然努力保持初心,却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渐渐习惯了量化的考核,习惯了孩子们的整齐划一。

“这一时期的我,做事的效率变高了,但眼睛的光亮变少了,还沉浸在‘大家都这样’‘教师的教育很有局限’等想法中并原谅自己。猜猜这时我读了啥?”张秋琼还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她笑盈盈地告诉记者,自己重读了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的《教师是慢的艺术》,不但收获了美的感受,更多地看到了作者对教育现状的深刻洞悉所带来的悲观又乐观的思考,“这本书擦亮了我的眼睛,让我从大家习以为常的‘高效’和非真‘理想’中出离,明白了教育需要选择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爱护,选择慢艺术,选择真正的理性”。

阅读让张秋琼时刻保有好奇心。比如,为什么有的一年级孩子不愿意上学?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容易简单地归结为害怕老师批评。所以,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拉拉小手,告诉孩子老师不批评他,“或许大部分源于这个原因,不过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正如《一年级的孩子》一书中提到的,小孩子可能因为分不清男女厕所而紧张”。

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张秋琼读了张文质的《教师的微革命》,虽还有莽撞和不安,但不再害怕。“丑小鸭怎么知道自己变成天鹅,因为清澈的湖面映照出他的样子”,书中的这句话,让她印象深刻,并希望自己能成为清澈的湖面,去映照出孩子们成长的各式各样的姿态。  

好的教师就是书卷气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这是福建师大附中教师王琳加入1+1教师读书俱乐部的最大收获。

“一群教师共同学习,有引领的作用、深度的思考和广泛的分享,可以更好地推动个体成长。”王琳说,读《面向个体的教育》,看到了一所名校的老师们践行因材施教的理想,在教育改革和挑战中,寻找真正教育的感觉。她主张,教育工作者都应怀有“让每一棵树长成它自己最好的样子”的美好初衷,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对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的老师而言,阅读就是他们教学工作的一种继续和深化,只不过这样的工作是转向自我、转向内心的。”张文质说,所有教育的失败,都与对生命的无知而产生的盲目与焦虑有关。

晋江内坑中学德育处主任曾清源也是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自从20017月走上三尺讲台,16年、600多堂课,他丝毫不敢懈怠。

“然而,我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看到了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虽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句句真言,强调课堂要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让人茅塞顿开。读完之后,耳畔响起了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开始用心品味‘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句富含哲理的歌词。我不禁问自己,一个教师要上过多少节课,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呢?”曾清源说。

为什么要探究课堂?因为每节课都与未来有关。经常自我反思、大胆探索的吴非,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写道:“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

受此启发,今年27日,曾清源组织10位教师成立桔里轩读书会,大家一起买书一起阅读,每个月带着问题交流一次,每次3个小时以上。

正如王立根在点评时所说:“读书明理。好的教师就是书卷气。教师爱阅读,学生才会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