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用大漆之美点亮生活

发布时间:2019-07-02浏览次数:1950

她矢志复兴古老的大漆工艺,将陶瓷、铜器、牛角制品等现代材质与大漆相结合,研发出颇受欢迎的创新工艺品和生活日用品。她组建团队,携手博物馆,用大漆工艺盘活被丢弃的贝壳,帮不少渔民脱了贫

用大漆之美点亮生活

(来源:福建日报  2019-06-28  10  生态周刊/家园)

记者 树红霞 文/


李钰婷在进行大漆创作。

616日,第五届福建师范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幕,综合绘画专业的李钰婷用“让大漆走入人们的生活”项目征服了评委,摘得二等奖。接下来,她开始着手为省赛做准备。

“这是全国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校选拔后先参加省赛,优秀者再在国赛舞台上角逐,我希望自己的团队能走到最后。”李钰婷信心满满地说。

“让大漆走入人们的生活”,这个诗意般的项目,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能为濒临失传的大漆工艺带来什么?

大漆作品“金鱼”在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展出。

结缘大漆

2014年,李钰婷从外地来到“漆都”福州读书。她周末爱往三坊七巷跑,与大漆有过几次美丽“邂逅”,初识这门古老的工艺。有一次,她在老师的工作室与漆器亲密接触,才发现大漆之美让人沉醉。

在校期间应征参军,2017年退伍归来,李钰婷开始全方位审视让她割舍不下的大漆。

“大漆有‘国漆’之称,也是世所公认的‘涂料之王’。福建自古就是中国漆器的重要产地,数千年来,八闽匠人用匠心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漆器。”李钰婷说,当她真正走进大漆之时,就是爱上大漆之日,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22日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九期,讲述了木板漆画的前世今生,其中提到“木板能从南北朝保留至今而不腐,离不开其身上漆的保护”。这个节目,李钰婷看了一遍又一遍。

“遗憾的是,漆器底胎制作的具体工艺流程,至今仍是一个谜。”她告诉记者,相关专家学者查找和分析文献,也只能估计第一个步骤是在木板上涂三道漆,接下来再裱布、刮灰、打磨、刷漆,最后涂红色的朱漆,一共14步。

让她惊叹的是,经过这么多工序,木板漆画朱漆的厚度比头发丝还细。只可惜,世上再难见到如此高超的古代中国漆工艺。

正因为大漆工艺有着神秘的面纱,其魅力令李钰婷愈发着迷。看到这项古老的工艺日渐式微,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项绝活不能在我们手上成为绝响,我要用专业优势和军人意志弘扬大漆文化,复兴大漆工艺。”李钰婷下定了决心。


将大漆与不锈钢相结合,制作的餐具入围第五届福建文创奖。

复兴大漆

有道是“百里千刀一斤漆”,因为大漆稀有,所以价格昂贵,加上制漆工艺复杂、造型偏于守旧,大漆工艺远离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

“唯有创新,才能复兴大漆工艺。”李钰婷深有感触地说。

经过市场调查,李钰婷发现漆工艺品大多富丽精致、古朴典雅,但总体来看,品类和工艺守旧袭古,缺乏现代审美情趣和实用价值。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漆产品呢?

“我找志同道合者组建起团队,尝试着将生活中常见的陶瓷、铜器、牛角制品等现代材质与大漆相结合。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与研究,我们终于研发出颇受市场欢迎的工艺品和实用的生活必需品。”李钰婷说。

把大漆工艺与现代材质相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难就难在如何兼顾附着性、美观性和耐久性。我们做的破坏性试验多到数不清。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们只能从古籍里找参考。”李钰婷说。

但在试验过程中,她发现书中记载的信息并不一定准确。“大漆与铜的结合,古法工序中有一道‘烤漆’环节。我们反复试验,却发现当温度设定到与书中一致时,均不能达到预期的耐久性效果。经过近千次尝试,不断调整温度,记录数据变化,我们才得以将大漆与金属完美结合。”

市场上常见的大漆,只有红、黄、蓝、绿、黑等基础色,制作过程中颜色的选择空间有限。李钰婷为之所困,一直苦苦寻找破解的法子。

她和团队成员翻阅漆艺古籍,走访调查,多次试验,终于调制出与市面上不同的宝石色系大漆颜料。

“将高纯度的宝石选出,研磨成粉后,调制一定比例的生漆,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是宝石色系。”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李钰婷显得很淡定。

在器型和颜色上持续创新的同时,李钰婷着手开发新的纹饰。

“去年,我们团队8人和老师一起,经过3个月努力,终于制作出13款全新的大漆纹饰,并申请了外观专利。”她说。

201811月,李钰婷团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与多家博物馆达成合作协议,其设计的产品深受追捧,4天入账8万多元。


赋能大漆

    走在大漆创新路上,虽困难重重,但李钰婷依然信心满满。

    “很幸运,创业路上我不孤单。我倾心的大漆艺术获得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常感谢学校的支持。” 她说。

    20187月,李钰婷参与创办的曦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主营大漆系列工艺产品,致力于打造以漆工艺为主的生活产品,将大漆融入大众生活。

    一个月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发起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动贫困村的扶贫活动。李钰婷思考着:自己能做点啥?

    有着漫长海岸线的霞浦县长春镇武岐村,进入李钰婷团队的视野。这里的渔民几乎都是靠海生活,基本无其他收入。在村里走访时,海岸线上散落的贝壳引起大家注意——这些贝壳怎样才能变废为宝?能不能经过加工,再与大漆相结合,变成漆工艺品或者日用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钰婷团队在老师指导下,硬是在蚝壳、鲍鱼壳等被村民丢弃的贝壳上,加工制作出精美的耳环、项链和富有现代感的蚝爵盏。

    “我们向村民传授制作方法、技术,并与村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村民将废弃的贝壳收集起来进行初加工,再由我们进行细加工,制作出精美的漆工艺品。很快,消息传到广电天团电商平台负责人那里,对方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培育项目,为我们免费开放了线上销售平台。”李钰婷说。

    201812月,第五届福建文创奖落幕,298件入围作品,有4件出自李钰婷团队之手。

    “我们因此顺利申请到博物馆文创集市的免费摊位。展出过程中,不但收获了可观的收益,还得到昙石山博物馆馆长的认可,他打算与我们携手做博物馆文创产品。这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李钰婷说。

    深入昙石山博物馆了解后,李钰婷团队发现,受海洋文化影响,史前人类都是将贝壳做成贝刀、贝铲,当作工具使用的。有了之前与武岐村合作的经验,这次与博物馆联手更加得心应手。

    李钰婷团队通过缩放史前人们使用的工具,结合大漆工艺,把武岐村渔民初加工的贝壳盘活,制作出茶则、杯子、装饰品等实用的产品,从而寻找到学校、渔村、博物馆三方共赢的产业链。

    “渔民通过这样的加工模式一步一步改善了生活,小日子越过越好。接下来,我们团队将赴莆田南日岛,继续做精准扶贫,用大漆之美点亮生活。”李钰婷说。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6/28/content_1192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