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师大要闻

更快、更高、更强——我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纪实

时间:2011-09-16浏览:252设置

《福建师范大学报》“校报有约”栏目以记者访谈学科带头人的形式,连续对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作介绍,加深了师生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了解。该报518期(915日)介绍了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文如下:

 

本报记者:卢义杰 徐梦楠

(图为我校体育学学科带头人、校长黄汉升教授)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这四个词一直在我国体育界著名学者、我校校长黄汉升教授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作为我校体育学学科带头人,同时身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重职,他的梦想就是把这门学科建设成国内领先的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助力海峡西岸体育事业的发展。这四个词,高度概括地勾勒出了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是我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精神。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就开始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深刻变革,探索如何在更深层次上发展体育事业已成为全国上下关心的问题。黄汉升教授说,作为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体育院系,我校体育学科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没有落后。如今,我校又喜迎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更有责任为提升海西体育综合竞争力培养出更多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科研、管理和经营开发的高层次人才,领跑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大路上。

 

从抗日烽火中走来

永安上吉山,福建西部的一个小山城。恐怕谁也没想到,这片朴实的热土曾酝育了我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种子。历史上溯到1941年。时年,福建省政府因抗日战争而内迁永安,原设在永安上吉山的“福建省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也扩办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设立了“体育与童子军科”,这成为我校体育科学学院的前身。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就与国家、时代、学校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46年,学校迁回福州。19498月,福州解放,福州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接管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与童子军科”改名为“体育卫生学系”。1957年,“体育卫生学系”更名为“体育系”。1972年,福建师范学院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建制亦同时恢复。1984年,公共体育教研室从体育系分离,成立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的“公共体育部”(后更名为大学体育教研部)。20016月,体育系和大学体育教研部合并,正式挂牌“体育科学学院”。

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新兴阶段。1985年起,学院体育理论、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始起步。到1991年时,由陶德悦教授、林金生教授指导的5名研究生先后毕业,并在北京体育学院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这是我校体育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开端。也正是在1985年,我校还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开办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助教进修班,并在后来转为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

1996年,体育系发生了一件大事,体育学科的办学层次取得了突破性的提升——“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后更名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批了,体育学科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我校几代体育人为之不懈努力的愿望。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在我校全体体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喜报接踵而来: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当时全国四个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之一。学院在2001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03年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05年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在2006年获得“体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体育教育训练学在2005年也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在2007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结果中,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业获得了“A+”级,表明该学科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2008年,我校建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今年,我校“体育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令人欣喜的是,学科发展已成为促进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学院已经是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体育学成为了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

强大的学科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我校的体育人开始奔跑了。自2001年以来,体育科学学院已招收了10 64名博士生,其中已毕业43人,方千华博士的毕业论文还获得了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继2002年后我校再次获此殊荣,也是全国19所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第二篇。另外还有2篇论文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提名奖。

目前,我校体育学科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培养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

 

高举师范性、地域性大旗

“用师范性、地域性这两个词概括我们学科的特色,那是再合适不过了。”黄汉升教授说。他认为,师范性主要表现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方面,地域性则主要是指在海峡西岸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

谈到师范性,黄汉升教授很有话说。“在这方面,体育科学学院已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成果累累,处于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地位。”仅他本人,就曾先后主持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研究”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其中,“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还于2005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黄汉升教授主持的“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第六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就是在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背景下启动的,其内容涉及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材改革等方面。在充分调研、实地考察、深入论证和征求了全国139所体育院(系)、50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起草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令人自豪的是,这项成果已被教育部采用下发全国各高校施行

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梅雪雄教授说到:“我省在羽毛球、蹦床、举重、女排等项目上,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我们在这些项目上的研究也有较好基础。”此言不虚,在体育学科的研究项目中,以“福建”、“海西”为关键词的确实不少,如“中国体育理论创新及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应用”、“提升海峡西岸体育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等等。不光如此,近年来,体育学科还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其中,排球是我省的优势项目,而我校“排球”课程已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体操”、“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也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些都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事实上,支持师范性、地域性两个特征的,还离不开强大的平台。采访中,梅雪雄教授透露,近年来,学院积极落实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购置了等动肌力测试训练系统、三维测力台、心肺功能诊断仪、骨密度仪、生物力学分析系统等,使学院体育运动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实验仪器设备总值已经达到近500万元,其中‘健康体适能实验中心’还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一方面,学院每年都投入近4万元增加资料室期刊、图书收藏量,同时还进一步提高资料室管理的电子化程度,使资料室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谈到近年来学科的内涵建设,黄汉升教授继续说道:“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学一级学科点强调和突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我们已经形成了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训练理论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一批长期致力于专业领域研究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体育科学学院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7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1项;获国家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7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特别是在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中,全省体育学科共12项获奖,我院取得8项,占了三分之二。

一路走来,学科建设的布局已日益清晰:以黄汉升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体育教育研究为特色和优势。同时,一批优秀的团队成员也脱颖而出:梅雪雄、陈融、张涵劲、陈俊钦、翁飚、许红峰、施小菊、陈作松、陈海春、刘一平、陈国瑞、陈铁成、蔡向阳、骆积强、陈为群、施文忠、林向阳、方熙嫦、吴燕丹、杨少雄、方千华……一位位领跑着的体育人,正在海西体育事业的热土上挥洒着奋斗的青春与汗水,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学科明天更辉煌

“我们的学科优势明显,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果显著,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可以说,我们在全国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是有重要影响的。”黄汉升教授如此评价体育学科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面对未来,这群充满梦想的体育人也已有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做到发展更快、平台更高、实力更强。

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一直摆在学科发展的重要地位。黄汉升教授说,在未来,他们会努力地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重要的一点就是外引内培,外引,就是引进高学历教师,特别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内培,采取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尤其是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苦练内功。”

黄汉升教授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还得在加强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多多努力。他分析,如今,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对内,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整体科研实力;对外则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与省、市体育部门的联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多渠道申请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

学科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平台,平台进一步发展应该在实验室和人员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努力研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提高其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水平,发挥实验室的资源效益。此外,还要努力发挥实验中心在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作用,在海峡西岸竞技体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体育科学学院已经承办了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及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研讨会、2010年全国高校体育科学学术研讨会等重大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对更好地促进学院科学研究,扩大学院对外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黄汉升教授还说,“我们学术交流成果颇丰,但总体来看,主持召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数量还可以更多,教师、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做报告的人数也有很大提高空间。”

对于研究生教育,黄汉升教授认为务必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各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他特别提出,“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定要解放思想。不仅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还应该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实践环节指导、论文指导和教师培养。”他认为,应该力争在近年内达到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各占50%的合理比例。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了一支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科研实力的队伍,一支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积极创新的队伍,一直致力于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的队伍。有了这样的优秀团队,领跑之梦一定会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宣传部  李玉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