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师大要闻

《福建日报》深度报道我校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

时间:2011-09-21浏览:403设置

921日,《福建日报》第12版科教版以《学为宗师行为世范——后学眼中的黄寿祺教授》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黄寿祺教授一生穷经的学术气魄和敦厚诚挚的人格魅力。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学为宗师行为世范———后学眼中的黄寿祺教授

记者 张颖

14日,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暨中国易学思想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海内外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缅怀中国易学大师黄寿祺教授并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易学展开研讨。

作为著名的易学研究专家、文史学者、诗人、教育家的黄寿祺教授,现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启功先生曾亲笔撰写“易学宗师”给予赞誉。此次与会的易学专家中有不少黄寿祺教授的学生,在他们眼中黄老既是一位忠厚仁和的师长,又是一位学识渊博、学风严谨的大家。他们感念师恩,表示要发扬老师的治易精神。

黄寿祺教授的研究生、贵州大学文学院的梅桐生教授动情地说:“现代大学不缺高楼,缺的是大师。黄老师的学术遗产和学术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张善文教授透露,60万字的《六庵论学存稿》正在加紧修订,预计1年内出版。而黄寿祺教授的文集也正在收集整理,力争3-5年内正式出版。

一生穷经的学术气魄

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教授酷爱易学,1993年他第一次来福州,就提出要见一见黄寿祺教授的得意弟子张善文。对于黄老,虽未曾谋面,但他对黄老的印象始于著作《易学群书平议》。他感慨地评价:“这本书里黄老对130多本的易学著作一一加以点评,每本书的价值和优缺点都一目了然。这体现了他扎实做学问的风范,就是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据。”

《易经》居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伟大哲学著作。黄寿祺求学时正处在中国学术文化从旧学向新学过渡的时期,在时代背景下旧学遭到毁灭性破坏。特别是解放后,受到术数迷信思想的影响,易经常常被大众所误解。将易学传统传承下去,黄寿祺教授做了巨大努力。1983年,他创立了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第一家正式的易学研究机构,培养了众多人才。

   “在那样的年代研究传承易学,没有学术忠诚与学术气魄是做不到的。黄老还培养了大批易学人才,让易学真正地传承下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朱杰人社长对黄老的学术风骨这样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教授则说:“一切以学术为生,一切以学术为重。黄老可以说是一位‘学术第一’的大师级学者。”

在复旦大学的蒋凡教授看来,这位学术前辈主张“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不为怪异,创新求实”的治学思想,提倡易理与象数结合的治易方法,为端正一代学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社会上多为卜卦类的应用研究,而黄老和他的弟子致力于挖掘易经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的‘易理’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化源头,可以说维护了易经学术研究的正统之风。”

正如易经作为旧学的代表,遭到众多的非议。黄寿祺教授大学时候毅然决然地追随尚秉和、礼学专家吴承仕、余嘉锡、杨树达、高步瀛、朱师辙、马振彪等诸多著名学者。而且在动荡的年代中,他依然怀揣执著信念。在恢复工作后,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他有机会把平生所学的精粹做系统整理,出版了多部很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其中他与入室弟子张善文教授合著的《周易译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并荣获“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图书奖”,蜚声海内外。

黄寿祺教授在开创易学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是先行者,不仅与东南亚地区学者交流频繁,1990年,受美国易学研究界的热切邀请,已届八十高龄的黄老,远渡重洋,赴美讲学,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弘扬而积极奔走。

在黄老的带领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师大中文系就编写了第一部《福建文学史》。同样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88年,福建中华诗词学会在福州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黄老被推任为会长。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对于促进福建文学的不断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敦厚诚挚的人格魅力

黄寿祺教授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1941年回闽任教,历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从事教学管理近50年,他不仅为精研易经,而且为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乃至福建师大发展呕心沥血。

常言道:“先做人,后做学问。”闽江学院副院长赵麟斌评价说,黄老的学术成就和高尚人格是相得益彰的。

黄老对师长和同事是仁至义尽,关心体贴。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还在大学期间,业师尚秉和先生托其代为《续修四库全书•易类》提要撰稿,他隐去自己姓名,只署尚师之名,直到几十年后,他才言明真相。山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林乐腾说过一件往事:刚解放时,他在福建师院中文系读书。他不认识黄老,也不懂《周易》,却在学院召开的一次批判黄寿祺研易崇尚占卜的会议上被推选为代表进行批判发言。他硬着头皮上台揭发,结果黄老不仅不记仇,反而见到他总是笑眯眯地主动搭话。30年后黄老来山东师大学术访问,还专门会见林先生,畅谈别后工作家庭诸事,凡有新著总寄去让他留存纪念。林教授由衷感慨:“天下这样的好人哪里去寻!”

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还是讲师时,曾与黄老交流治易心得,当谈及一位易学名家的专著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时,黄老鼓励他继续研究探讨,通过争鸣,探求学术之真。当说及有些老专家不喜欢年轻人提相反意见时,黄老感慨万千:“尚秉和先生是我业师,30年代他在北平中国大学讲授《周易》,有几处我的看法与之不同,便写信与尚先生商榷。先生光明磊落,竟将这三封信同他的答复,一起拿到《北平晨报》发表,这就是当时为人所注意的《与槐轩先生论易三书》,也是我青年时最早发表的论文。”黄老表示,如果没有尚先生鼓励、推荐,肯定不会较早有科研成果面世。

来自厦门大学的黄拔荆和林丽珠夫妇都是黄老的学生,他们此次专门提交了一份《读〈六庵诗选〉》的纪念文章,这是夫妇俩历经2个月的考据求证,每天早上4点起来工作的辛勤结果。林丽珠表示:“现在回想过来不觉得辛苦,而是越来越激动。因为求证的过程,就是读懂黄老诗词的过程,每写一个字都会感动于他的人格魅力。无论对老师、同事,还是对同学、学生,他都是敦厚诚挚的,他是将仁义礼智信优良传统贯穿在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中的大师。”

黄老的儿子黄高宪大学毕业后,他不徇私情,没有把孩子留在师大,而是让他去开拓自己的天地。

   “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黄寿祺教授所写这一诗句正是其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操守清正的真实写照。

 

(宣传部  李玉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