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工作指导刊物《高教领导参考》,于2012年第11期(总第462期)刊发了我校校长黄汉升教授的署名文章——《坚持理论创新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该文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举措和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坚持理论创新导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黄汉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产品创作发展的最主要领域之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和部署,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对于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队伍建设、思想库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高校如何坚持理论创新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这是福建师范大学党政领导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传承深厚底蕴,打牢学科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共同努力,奠定了宏博的文化底蕴,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确定了建设“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办学思路,不断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机遇,坚持理论创新的导向,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目前拥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政治经济学、世界历史、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均具有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并且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在近几年的社会各种高校综合评价中,学校社会科学贡献力均名列全国高校前50位。
二、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研究质量
福建师范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构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研究创新平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创新平台、海西旅游规划与旅游产业整合开发创新平台、海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创新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决策与咨询服务创新平台、汉语国际推广与创新平台等7个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团结协作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目前,已获批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这些平台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科研创新、学术交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策和咨询活动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引领和表率作用。由于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同时瞄准学术和时代前沿,近年来理论创新取得了较大突破,成果喜人。2010年,学校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现了学校在这两类级别项目上零的突破;同时,1项优秀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实现福建省省属高校零的突破。2011年,学校共有73项成果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数量约占全省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5项成果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福建省唯一获奖的省属高校;16件作品获福建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获奖数位居全省教育系统首位。
三、强化应用研究,服务经济社会
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彰显其活力和生命力。多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始终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知识、学术与智力密集优势,在大型文献编撰、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大型艺术设计、对台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闽台文化教育与科技交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5年,学校斥资100多万,收集珍藏2 万余册极具闽台区域特色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汇聚校内外研究力量,编撰完成百卷大型历史文献《台湾文献汇刊》,为揭示台湾历史发展变迁,揭示两岸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关系,提供了最原始、最有力的证据,填补了台湾历史文化研究在文献资料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2006年以来,“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连续出版年度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在社会上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2009年该报告获中国首届优秀蓝皮书“最佳影响力奖”,目前该中心的研究领域还拓展到“中国环境竞争力“和“国家创新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学校主持了国庆天安门庆祝游行福建彩车的设计和制作,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设计,教师的雕塑和漆画作品分别亮相上海世博会沿江景观带,入驻上海世博园福建馆。“十一五”期间,学校还进一步强化了闽台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研究,20%左右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都涉及闽台问题,完成涉台的调研任务近百项,提交相关研究咨询报告100余篇,为国家和省市对台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高校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负有承担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光荣使命。福建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雄厚的理论研究优势,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围绕我国和海西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强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