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青春的梦想装点校园
李玉莲 丘启林 张颖 文/图
怀揣感恩之心 实现心中梦想
“我想对真诚帮助过我的人,说声感谢!”
来自河南一个普通家庭的楚玉春,在大学期间接连遭受母亲病故、父亲癌症缠身的打击。然而这个坚强的女孩并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用坚强和乐观实现了人生逆袭:她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选择带着父亲上大学;毅然走上创业路,开花店、水果店,办起了“花意生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获得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二等奖。
“我希望能够治好父亲的病,并资助在河南老家的留守儿童。”这是楚玉春的梦想。“玉石自励暖春来”,这位对苦难绽放最美笑容的女大学生,用美丽的心灵感动着校园,也激励着福建师大的学子们在奉献和服务中自我成长,学会感恩,通过实现心中的梦想,装点着美丽师大。
“bridge” 服务队 用心沟通你我
每周六下午,福建省东湖大院都会上演一场特殊的舞会。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的年轻人带领着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负责人李规彬说,这支服务队名为“bridge(桥)”,成立于2011年,大家的梦想是通过体育康复的方式为残障、智障人士提供服务。两年多来,“bridge”服务队已与省残联、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助残合作计划。
“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围着我嘻嘻哈哈,被他们感染,我感觉自己也年轻多了。”坐在轮椅上做健身操的周秀锦笑着说,每周六来东湖大院练健身操已成为她的一种生活习惯。
他们还亮相第五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2年全国聋人运动会、全国助残日之闽台交流文化周、2013年全国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等数十项大型赛事和公益活动。
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乐观、信任、宽容、真实、拼搏和感恩。”李规彬说,“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与鸟同心 博爱万物
福建师大观鸟协会的同学们有一个梦想——希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身边美丽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万物也能越来越好。
在闽侯新洲村树林,他们用博爱万物的美丽心灵,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梦想。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纪鹏伟介绍说,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闽侯新洲村树林及附近的草坪都能观察并拍摄到紫寿带、白眉(翁鸟)、凤头麦鸡等100多种美丽的珍稀候鸟。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洲村一带的田野村庄面临拆迁,这意味着栖息地将不复存在。为了保护这片候鸟的栖息圣地,纪鹏伟和观鸟协会的同学们一起策划了“保护候鸟驿站——新洲村小树林”环城骑行暨全城传递“金鸟巢”、“为鸟类建筑美丽的家园”森林挂鸟巢等活动。同时他们还联合大学城其他高校举办了鸟类标本巡回展、西湖爱鸟行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的意识。
纪鹏伟颇有感触地说: “生命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物种,都值得人类尊重,希望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爱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互助互爱 小梦想注入大梦想
“献血活动已经开始了,虽然雨越下越大,但是同学们热情依然不减,220名学子已无偿献血72600毫升,感谢同学们。”
在校园内,大学生们用蜡烛摆出心形和“4·
在“美丽心灵、美丽师大、美丽中国梦”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小梦想”注入中国梦的“大梦想”。全校共计开展志愿服务35项,参与志愿者达30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8000小时,通过校园“五微五阵地”平台发布微博800多条,累计转发评论1万余次。
筑好教育梦 助力中国梦
鞠维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结、社会理想和心灵归宿。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寄托着千家万户的美好期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抓发展、扩资源、促改革、提质量,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让人人学有所教,加快筑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教育核心任务是培养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胸怀梦想、脚踏实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能力,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大潮中,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有力驱动。“百姓富”、“山川美”承载着福建人的美好梦想。主动围绕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人才保障。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为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省战略提供根本动力。主动融入文化强省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福建精神,努力构建体现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和学术交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源远流长。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教育人将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宣传部 体育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