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高等教育》在2013年第9期的“激扬青春践行梦想”专题中,刊登了6篇大学生文章,从学生视角,说身边事、谈新变化,描绘教育梦、中国梦。其中,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林靖同学以《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为题,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正能量。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作为青年学子的我们朝气蓬勃,是践行“中国梦”的生力军,我们的选择代表着“中国梦”的前进方向,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用“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盛气也,故豪壮”描述我们,我们有自身的特点,朝气蓬勃,有梦想,有追求,有未来。青年处在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独立性大大增强。独立性的增强,使我们形成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也使我们好胜心强、年轻气盛,不可避免的存在重理想轻现实的现象。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理想,我们会以先贤为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会追随90多年前,五四运动先驱们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也会牢牢记住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投身革命的初衷——“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同时,我们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影响,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建成“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我们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但是往往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打倒。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些人经受不起打击,意志消沉,趋于平庸,甘于沉沦。这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我们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梦很美,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中国梦”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进行深刻的实践,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梦想重在规划、贵在践行、难在坚持,要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立志向,树理想,通过实践,做行动上的巨人,在专业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术研究上勇攀高峰,在就业择业时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心中的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
践行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离开中国的国情,离开中国的实际谈“中国梦”,也只是抽象空洞的“中国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承载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不仅是个人的实践,而且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缔造“中国梦”,享有“中国梦”实现的成果,而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始终需要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要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在圆梦的道路上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