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走向自主建构的理论探索——《孙绍振文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海峡文艺出版社与我校文学院共同主办,6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以《孙绍振文集》为代表的中国自主性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厚积累、丰硕成就与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我校校长郑家建先后致辞。
贺桂梅在致辞中讲述了孙绍振教授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深厚渊源。她指出,二十卷《孙绍振文集》汇编了孙绍振教授迄今为止全部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涵盖了文学理论建构、文学批评、演讲、语文教育、文学创作等多方面内容,连通文学不同领域,打通古今审美范畴、贯通中外研究视野,全面展示了孙绍振教授的理论成就、评论成果和文学创作风貌。孙绍振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文学学科建构自主理论话语体系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杰出贡献,提供了重要经验范式和扎实研究基础。
郑家建在致辞中介绍了孙绍振教授在人才培养、文学理论创新、文学创作、文本解读、语文教育实践以及两岸合编教材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孙绍振教授是我国具有广泛声誉的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语文教育家,举行此次研讨会既是对他心怀家国、严谨求实、耕耘不辍、敢于突破的教育情怀与学术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中国学术文脉的赓续与传承。学校将以文集出版为契机,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孙绍振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推动相关学科理论创新与体系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代表学界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孙绍振教授为中国文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感召后辈学者继续投身于文学的讨论、研究之中。
在《孙绍振文集》出版之际,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孙绍振教授表示祝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发来贺信,著名作家莫言亲撰并书写贺辞,高度赞扬孙绍振教授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作出的奠基性贡献,指出此次二十卷本《孙绍振文集》的出版,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走向自主建构的里程碑,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深具启发性的路径范式。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研讨交流环节。研讨会分两场进行,分别由中山大学教授、广东作协主席谢有顺,我校文学院副院长颜桂堤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谢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阎国忠,诗人、一级作家汪浙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汉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素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黄发,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兆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吴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福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何强,影评人、导演苏七七,作家王久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陈思,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徐杰,四川教育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段增勇,北京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特级教师、教研员姚咏梅,北京市东北师大附中朝阳校区语文教师石焘,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刘笑天,诗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庄伟杰先后发言。
闭幕式上,孙绍振教授致答谢辞。他首先感谢在场嘉宾的热烈讨论,也真诚地期待听到更多批评的声音,并引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和“战士死于沙场,教师死于讲坛”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学术追求。闭幕式由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滨主持。
(文学院)